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312篇
地球物理   265篇
地质学   879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71.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基于WACCM+DART的临近空间SABER和MLS臭氧观测同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WACCM+DART(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Data Assimilation Research Test-Bed)临近空间资料同化预报系统中加入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和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观测同化接口,并以2016年2月一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为模拟个例进行了SABER和MLS臭氧观测同化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观测得出的WACCM+DART臭氧分析场能够较真实反映SSW期间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廓线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且与ERA5(Fifth Generation of ECMWF Reanalyses)再分析资料描述的臭氧变化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SABER和MLS臭氧观测的WACCM臭氧6 h预报检验表明同化臭氧观测对臭氧分析和预报误差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南半球高纬平流层和北半球中高纬平流层中上层-中间层底部;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WACCM+DART分析场检验表明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资料可在提高北半球高纬地区上平流层-中间层底部臭氧场分析质量的同时减小该地区上平流层-中间层底部温度场和中间层底部纬向风场的分析误差;基于MLS臭氧资料的臭氧中期预报检验表明相对控制试验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资料能更好改善0~5 d下平流层和中间层底部臭氧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7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元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研究区16种元素可分为两类,I类是Sc、Co、Fe、V、Al、Ca、Mg、Th、U、Cr;II类是Zr、Hf、Ba、Na、Sr、K。同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似,呈现正相关性;异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反且呈负相关性。研究区主要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两区基本以北纬39°05′线为界,I区位于南部和中部,以高Sc、Co、V、Th、U、Cr、Fe、Al、Mg、Ca等I类元素为特征;而II区位于北部,以高Zr、Hf、Ba、Sr、Na、K等II类元素为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元素特征及分区,可能与研究区内不同季节沿岸环流方向改变,进而导致不同物源母质沉积物输运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5.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导致大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定量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大型地质灾害的贡献,本文根据信息熵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质灾害熵”的概念。通过详细分析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大型地质灾害资料,选择平均坡度、断层和节理、岩体结构、松散堆积物、水文地质条件、冰川作用和降雨等7个影响因素,分析它们对研究区某些大型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计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地质灾害熵”。根据“地质灾害熵”计算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6.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县紫金山杂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U-Pb测得紫金山碱性杂岩的结晶年龄为138.3±1.1Ma(MSWD=2.3,9个样品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火成岩富碱(K2O+Na2O=8.60%~15.62%),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具有Eu正异常,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高Nb/Ta比值(16.85~18.19),表明岩石起源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文章提出紫金山碱性杂岩可能是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大规模伸展背景下由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该期岩石圈深部的强烈岩浆—热活动是鄂尔多斯盆地燕山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以研究角度变化为线索,对国内外城市区域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发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外对影响城市区域演化的因素的研究已经从原来仅注重交通等传统因素变为重视对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的综合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城市区域作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8.
国外灾害风险管理对我国城市洪水保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变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加剧,在这一新背景下,结合国外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洪水保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以前我国洪水保险试点在农村地区失败的原因,提议我国应该从城市开始实施洪水保险计划,认为实施城市洪水保险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渠道。  相似文献   
79.
就1998年2-3月台湾海峡AVHRR表层水温和SeaWiFS叶绿素数据以及当年2月20日至3月8日在台湾海峡北部海区所实施的多学科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着重探讨暖水入侵的过程及其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998年冬季由澎湖水道北上进入台湾海峡的高温高盐黑潮入侵水强度大于往年,在2月8日-3月13日期间不断增强,直至侵占整个海峡东侧海域,迫使低温低盐且富含营养盐的闽浙沿岸水主流顺大陆沿岸南下。这一过程向海峡西侧海域输入营养盐并使之达到适宜的水温,极可能是西侧海域出现叶绿素高值区、呈现出与往年相反的叶绿素分布态势的主控机制。分析这一现象与1997-1998年的E1 Nino事件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80.
陇南伏期旱涝指数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志强  尚学军  樊明  张燕  冯军  白建国 《气象》2001,27(1):35-38
从陇南气候规律及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定量衡量陇南伏期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并利用1967-1996年旱涝指数,用EOF对陇南伏期旱涝进行分片,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各片伏期旱涝均生函数预测模型,通过应用,预报准确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